茶藝館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有悠久歷史的茶館又迎來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,繼 各大城市茶藝館的出現、發(fā)展之后,各地中小城市茶館也依次崛起。走在日益現代化的城市街頭,不時可以看到一座座格調雅致,外觀獨待的茶館。鄰次櫛比的茶樓、茶園、茶坊、茶園忽如一夜春雨過后的春筍,在有豐厚茶文化積淀的 大地上破土而出,令人目不暇接。
到茶樓吃茶,給客人的享受,不僅僅是一杯好茶,它是一種綜合的享受。茶藝館藝術氛圍的形成中動態(tài)景觀與虛化景象設置起到了重要作用。這里的“景象”泛指茶館中的硬件設施之外的,人們在茶館中可能感覺、感受的一切。有些茶藝館投資較大、設施高檔,但茶藝館的藝術氛圍、休閑娛樂氣氛不夠。相反設施一般、投資不大的茶藝館人們感覺環(huán)境好。許多人開茶藝館還先去考察那些人氣旺、效益好的茶館。然后按照那種茶館的規(guī)模、檔次、設施、經營方法投資興辦,但得不到那種藝術氛圍與休閑氣氛,效益不佳。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的感覺對那些實實在在的物體,如規(guī)模大小、檔次(包括價格)、設施、茶點、茶食等看得見、摸得著、吃得下的事物體印象比較深刻,而對于活動的、變化的、聽到、看到、聞到、感覺到的,但摸不著的卻沒有印象、或很少有印象,或有認識、但難以理解。因而缺乏對動態(tài)景觀與虛化景象的認識與把握。
一、茶館內外人的動態(tài)景象
茶館動態(tài)的、變化的景象包括各種人、指窗外、路過、進茶館、離開茶館的人、茶館服務人員、茶館中表演的人;各種人的動作、姿勢、表情;各種人所附加的靜態(tài)景象由于人的活動而富于變化的景象,如服飾與發(fā)型、美容、化妝、各種飾品、手飾、頸飾、服裝、鞋帽等,想信有許多人僅因為可以舒適的坐著欣賞各種人的景象、就愿意進茶館喝茶。
這種人的景觀景象作為茶館怎么樣去利用它、設置它?怎樣使這些景觀景象更清晰、觀賞層次更豐富、觀賞面更開闊等?留給予人們更多的觀賞內容?這可從兩方面加以說明。一個方面是指茶館外的行人或來喝茶的客人為觀賞的對象,茶館業(yè)主通過選址、門窗設計、茶座布置、通道與過道規(guī)劃、分隔材料的選用等,提供便于茶客觀賞的條件。比如人群稠密處,便于觀看的、看得愈清楚的、稍高于行人的茶座設置是許多茶客首先選擇的場所。又如人們喜看燈會、趕廟會,還打扮一番,大部分人的心理并不僅僅去觀燈、去購物、而是俗語稱“湊熱鬧”,有人閉目養(yǎng)神,有人談笑風生,有人吞云吐露,蹲的,側靠的、翹二郎腿的、有擱腳高高的,有凝望天際、仿佛對天而語的。它提供了人與人相互觀賞的條件、架起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欣賞的橋梁。
這些內容涉及茶館經營活動的成功與否,如果茶館重視高雅文化,比如品茶呤詩,品茶聽琴、品茶論道、品茶對弈、品茶觀賞山水美景等。這些場合一般不希望被外人干擾,因而在茶座選址、門窗、通道與過道規(guī)劃、分隔材料上需相對封閉,自然更能吸引文人雅士、社會名流。但文人雅士、社會名流相對于社會大眾而言是一小部分,這一小部分人能否上茶館品茗休閑、或上你的茶館品茶呢?某些場合也許進行茶會活動是絕佳的,但對日常經營活動是不宜的,尤其是針對大眾、一般市民的經營型茶藝館。
另一方面是茶館內的人員,它為茶館業(yè)主提供了有所作為的豐富內容,怎樣使這些動態(tài)的、變化的景觀景象更具觀賞性、藝術性、更具美感、令人印象深刻、賞心悅目。留給予人們更多的美妙感受?一般而言,人們首先關注的是沒有看到過的、不太看到的、美妙的、看了感覺舒服的、很想看到的等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景觀景象。打個比方,人是雙腳站立走路的,如果有人是倒立用手走路的,或用滑輪走路的,許多人便會前來觀看;茶店伙計遞個熱毛巾給茶客,主毛巾不是遞的而是旋轉著空中飛過來的,人們便覺得稀罕。滿足迫切的觀景心理需要。各類茶館可以開發(fā)許多符合本茶館特點的、別出心栽、獨具一格的類似內容。許多茶館效益好,并非單純茶泡的好、就是因為它的特色。